首頁 > 法律專欄 > 刑事 > 假釋申請必讀:條件、分數制度、申請流程與撤銷風險

法律專欄COLUMN

假釋申請必讀:條件、分數制度、申請流程與撤銷風險

分享到
近期一名詐欺案受刑人假釋後上網大肆炫耀犯罪所得與手法,社會譁然,檢方與矯正機關迅速介入並撤銷其假釋,該受刑人被令返監執行剩餘刑期。這件事提醒我們:假釋既是司法給予更生者的「第二次機會」,也是建立在「守法與自律」之上的信任契約;一旦違反,假釋可能被撤銷!


一、什麼是「假釋」?

「假釋」是指受刑人在尚未服滿全部刑期時,若符合法定形式及實質要件,經監獄向法務部報請並獲核准,得先行出監接受保護管束(觀察期),若觀察期間無違規,剩餘刑期視為已服完。假釋制度旨在於鼓勵改過向上、促進再社會化,同時兼顧社會安全。

 


二、法定要件-兩大核心

申請假釋通常要同時滿足(A)形式要件(執行時間)與(B)實質要件(悛悔實據)兩大條件



A. 形式要件:執行時間
 
  • 有期徒刑:通常須已執行超過刑期的 1/2(初犯);累犯則提高為 2/3。
  • 無期徒刑:多採 25 年(現行實務、法條有相關規定與說明;但依犯罪時間、法條修正背景,實際適用條件可能有差異,應以案件適用之法條為準)。

**最低服刑限制:有期徒刑至少應已執行 6 個月(未滿6月者不得假釋)

例:若被判有期徒刑 6 年,一般情況下需實際服刑超過 3 年始可申請假釋。
注意:刑法第77條的具體門檻與適用,部分會依「犯罪時間」與法條修正而不同;案件個案需確認適用版本。



B. 實質要件:悛悔實據

監獄會以「累進處遇」制度觀察受刑人之改過表現,重點在於:是否有誠心悔改、再犯之虞是否降低、最近期間之教化/作業/操行成績是否達標。

通常需要累進處遇進至第二級以上,且最近三個月內教化、作業、操行各項分數多數達規定標準(一般成人每項通常3分為基本指標,細節見下段)。監獄必須具體提出「悛悔事證」並由假釋審查委員會審議,最後報請法務部核准。


 


三、受刑人刑期對應的責任分數是怎麼算的?

臺灣的行刑累進處遇條例(及其施行細則),把受刑人依刑期長短初犯/累犯年齡罪質等劃分為多個類別(慣例為 13 類等),再細分為四個級別(第四級至第一級,從嚴到寬)。每個類別/級別都有對應的責任分數(需被抵銷才能進級)與每月成績分數(教化、作業、操行三項)的標準值。

成績分數:一般成年受刑人每項最高各 4 分;施行細則規定不同級別的最低教化/操行分數(例如第二級可能要求教化、操行各 3.5 分等)。

責任分數與進級:受刑人必須用累積的成績分數去「抵銷」責任分數,抵銷淨盡後方可進級。類別(刑期)愈長、初始責任分數愈高;若曾撤銷假釋或為累犯,責任分數會被提高(例如累犯加成或撤銷假釋者加重)。法條與施行細則列有詳細分數表(如下表所示),實務計算較繁複,通常由監獄主管機關依規定審核。

責任分數與成績分數的計算、進級標準非常技術化(且會受最新施行細則、法務部令影響)。若要精準評估誰何時能達到假釋資格,建議由律師與矯正機關協作進行「分數模擬計算」。



 



四、申請與審查程序

1. 監獄內部評估與管教小組初審:由監獄管教小組依成績、行為紀錄、改造計畫等做初步意見。

2. 監務委員會/假釋審查會議:若小組意見正面,提交監務委員會或假釋審查委員會討論並作成決議(通常採無記名投票,綜合考量犯行情節、悛悔表現、再犯風險及被害人意見等)。

3. 報請法務部核准:監獄或審查會同意後,正式報請法務部(矯正署)核准假釋。法務部核准後,受刑人得出監接受保護管束(假釋出監)。

4. 假釋後之「保護管束/觀察期」:出監後仍須遵守指定義務(報到、接受輔導、通報、不得從事特定活動等);觀察期內若無違規即視為服滿剩餘刑期。



 



五、假釋會被撤銷的情形

若假釋期間故意再犯罪,並被判處 超過 6 個月以上有期徒刑,則會被撤銷假釋。若被判處緩刑或 6 個月以下之有期徒刑,則得撤銷(視個案有無再入監執行之必要)。

撤銷通常須在判決確定後一定期間內為之。被撤銷假釋者,出監期間日數不計入原刑期。


司法實務/憲法考量:司法院大法官釋字、實務見解曾就某些條文(如羈押日數是否納入計算、是否一律撤銷等)進行解釋或修正,強調要兼顧比例原則與人權保障,並留出個案裁量空間。


 



六、如何查詢假釋進度與結果

法務部矯正署便民服務入口網:可查詢監所服務、接見、以及部分公示資訊;家屬或代理律師可透過矯正署線上服務申請開通查詢權限或查詢案件狀態。

矯正署「公示送達/復審決定」專區:撤銷假釋、復審決定等行政處分常會在法務部矯正署的公示頁面/公告中公布(可用受刑人姓名或案號查詢)。若需正式查詢或補件,建議委由律師或依監獄指示向該監所或矯正署窗口聯絡。



假釋既是矯正制度鼓勵更生的正向機制,也是社會信任的試金石。從法律面看,假釋有明確的法定條件、分數制度及嚴格審查程序;從社會面看,假釋人出監後的行為若挑釁或再犯,會立即破壞社會信任並導致嚴重後果(撤銷假釋、返監)。對受刑人與家屬來說,透明、具體的申請資格及標準,是能否成功假釋且穩定回歸社會的關鍵!


 
TOP